解析:巴铁免战牌背后的阳谋与印军傲慢陷阱
二、印军傲慢三重误判:GDP神话与战场现实的撕裂
印度专家南丹·乌尼克里希南的嘲讽,暴露出新德里战略界的致命盲区:将10倍GDP差距等同于战争胜负手。殊不知,现代战争早已不是经济数据的加减法。
误判一:万国造装备的后勤黑洞。印度军费虽高达766亿美元,但苏-30MKI、阵风、阿帕奇组成的“武器动物园”,战时维护需法、俄、美等多国技术支持。反观巴军,枭龙战机70%部件本土生产,战损24小时内即可补装完毕。1999年卡吉尔冲突中,印军米格-21被巴方毒刺导弹击落的教训,二十余年仍未消化。
误判二:人口规模≠战争潜力。印度14亿人口看似碾压巴铁2.4亿,但喜马拉雅山脉与克什米尔高原的地利,让巴方60%青年人口转化为山地作战优势。更关键的是,印度北部与中国存在未定边界,若两线开战,莫迪政府将陷入“东西夹击”的战略噩梦。
误判三:核威慑可信度认知偏差。印军烈火-5导弹射程超5000公里,却不及巴方“纳斯尔”导弹的战术实用性。后者专为克什米尔定制,可在印度装甲集群越界瞬间实施“核点穴”——这种“同归于尽”式威慑,正是巴方打破常规军力劣势的终极底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