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溪困局:解码默克尔时代德国战略迷航三陷阱
第二错:对盟友预警的傲慢屏蔽
北溪2号从诞生之日起就深陷盟友围剿,但柏林的选择是戴上“战略耳塞”。东欧国家早在2006年北溪1号建设时便拉响警报:绕开陆地管道的设计将削弱乌克兰、波兰的制衡能力,使莫斯科获得“随时掐断欧洲气管而不伤己身”的终极武器。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,波罗的海三国甚至提议建立欧盟能源防御联盟,却遭德国以“破坏市场自由”为由否决。
面对美国的多轮制裁威胁,默克尔政府展现出罕见的对抗姿态。2021年,当拜登政府暗示将制裁参与企业时,德国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公然宣称“美国无权干涉欧洲能源主权”。这种“亲俄疏美”的立场背后,是德国试图通过能源纽带重塑欧俄关系的野心。但柏林显然低估了跨大西洋关系的韧性——当北溪2号在2022年2月22日被朔尔茨政府紧急叫停时,德国企业界才发现,自己既未赢得莫斯科的友谊,又失去了华盛顿的信任。
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德国情报系统其实早已收到预警。联邦国防军2021年形势报告明确指出“俄军在白俄罗斯的部署异常”,北约情报机构更在战前三个月预判进攻概率超70%。但这些信息被刻意淡化,因为承认风险就意味着否定北溪2号的存在价值——这种将战略决策与情报事实脱钩的做法,堪称当代版的“掩耳盗铃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