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将中国稀土转手卖给美欧,中方果断出手!
一、印度企业的违规行径:伪造承诺书,偷梁换柱的拙劣把戏
事件的核心,在于印度企业利用《最终用途承诺书》进行欺诈。根据东大现行稀土出口管理制度,所有出口均需签订这份文件,明确要求进口方不得将稀土用于军事化用途、不得转出口至第三国,并需详细标明使用场景。然而,2025年6月,多家印度企业被查实伪造该承诺书,将进口自东大的120吨稀土转售美欧。这些企业表面上宣称稀土用于“民用电动车”生产,实则通过层层转卖,将资源输送到美欧市场。例如,证据显示,涉事企业在申请时提交了盖有伪造公章的文件,谎称用途为电动车制造,但实际物流追踪发现,稀土在孟买港保税仓停留后,分批运往第三国。这种偷梁换柱的操作,绝非偶然失误,而是精心策划的套利骗局。印度试图通过“转口洗白”路线赚取差价——从东大低价进口,再高价卖给美欧,从中渔利。
更令人愤慨的是,这一行为公然践踏了国际贸易规则。稀土作为战略资源,其出口管理旨在防止军事化滥用。但印度企业的转售,可能导致东大稀土流入美欧军工领域,威胁全球安全。证据指出,技术追踪系统在对印度军用无人机样机进行逆向分析时,发现其核心组件使用了东大出口的稀土原料,这正是欺诈行为的直接后果。看官们,这不仅是经济违规,更是战略背叛。印度以“可信赖伙伴”自居,却背地里玩双重标准——在美中之间“选边站”,在俄欧之间当“能源中介”,最终把东大稀土当成赚钱工具。这种短视行为,暴露了部分企业为谋取暴利不惜破坏秩序的嘴脸,也折射出印度整体的战略焦虑:作为全球第三大稀土储量国,印度却因技术缺失和成本劣势无法有效开采,只得铤而走险。明确指出,印度690万吨的稀土储量“看上去很充裕”,但年开采量远不及其他国家或地区,这种结构性失衡源于其产业链的脆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