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盟玩双标?东大这次不惯着!这波操作太解气了
事情的起因是6月20日欧盟先行发难,欧盟依据《国际采购工具》(IPI)出台措施,对中国企业和产品参与其医疗器械公共采购设限。他们美其名曰这一举措是为了“平衡市场准入”,是对中国所谓招标采购中 “国产化倾向” 的回应,但很显然这完全是颠倒黑白。
欧盟自己大言不惭讲“平衡市场准入”,实际上刻意忽略了一个事实,长期以来,欧盟自身企业在中国市场享受优遇。一直以来,像德国西门子、荷兰飞利浦等欧洲企业,凭借进入市场早和技术积累,长时间在中国高端医疗设备市场占主导地位,而中国企业想要进入欧盟市场却面临技术标准、认证壁垒等诸多障碍。一系列复杂且昂贵的认证流程,无疑大幅增加了中国企业的进入门槛,严重压缩了中国企业在欧盟市场的发展空间。这种一边享受开放红利、一边高筑保护之墙双重标准,如何令人信服?
从行业数据来看,中国医疗器械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,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。据欧盟一份报告,2015 - 2023年期间,中国对欧盟医疗器械出口激增超100%,同时近年来中国在医疗器械贸易逆差大幅缩水。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报告显示,2023年,中国向欧盟医疗器械进口额为1010亿元,出口额为649亿元,存在361亿元的贸易逆差。2024年中国医疗器械对欧洲的出口贸易额为765.15亿元,进口额为1047.85亿元,贸易逆差为282.7亿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