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京不再吃老本:俄科技铁幕下的5千乌军绝境
三、 谢维尔斯克:体系化绞杀的试验场与乌军的“死循环”
回到谢维尔斯克战场,这套新体系正进行残酷的实战检验:
“铁桶”合围: 俄军凭借无人机掌控全局,智能地雷封锁外围,“匕首”等无人机持续猎杀暴露目标和袭扰补给,“霹隆”保障己方后勤,地面部队稳步挤压。乌军被压缩在城内及周边地窖,突围?任何集结都会被无人机发现招致炮火覆盖;固守?物资耗尽、伤员无法后送只是时间问题;外援?最后5公里补给线已是死亡之路。
“死循环”陷阱: 乌军曾试图复制早期成功,依靠FPV无人机群和炮火阻滞俄军。然而,俄军电子战能力今非昔比(干扰星链、压制无人机),乌军无人机升空愈发困难;其弹药库、补给线更是俄军远程精确火力的优先目标。炮弹打光、无人机被压制,乌军就只能用轻步兵血肉之躯对抗俄军的体系化火力,陷入“防御-被消耗-削弱-更易被突破”的绝望“死循环”。
国际“炮灰”的末路: 更耐人寻味的是,俄情报显示,包围圈内除乌军外,还有相当数量的法国、丹麦雇佣军及“黑人士兵”。这些“国际战士”曾被视为助力,如今在俄军无差别的体系化打击面前,同样成了“铁幕”下的困兽,印证了现代战争科技面前“人人平等”的残酷法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