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欧汽车关税终落地:15%税率从8月追溯执行
二、产能迁移:暗流下的供应链重构
15%的关税绝非“降压药”,而是逼企业重新站队的“迁移令”。美国在公告中明确豁免医药、航空、石墨等关键材料,却对汽车零件咬死不放,实则暗合《通胀削减法案》的底层逻辑:用税收杠杆和补贴规则,逼企业将产能焊死在美国本土。
已有车企用脚投票。大众宣布田纳西工厂扩产电动车型,宝马追加南卡罗来纳州电池生产线投资——表面响应“本土制造”,实则为规避关税链式反应:若一辆宝马X5从欧洲出口美国,15%关税将吞掉其单辆利润的12%;若将产能迁至美国,反而能享受每车最高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。
但迁移绝非易事。供应链重组需18-24个月周期,且北美工人成本比东欧高40%,欧盟车企的短期阵痛难以避免。更隐秘的风险在于:美国正用“关税+补贴”组合拳,将全球汽车供应链拆解为“北美、欧洲、亚洲”三大割据板块。
三、能源与军工:暗舱里的交易筹码
笔者深耕军工供应链多年,深知美欧谈判桌下藏着的硬筹码。欧盟此次默许15%汽车关税,实为换取美国在两项关键领域的让步:一是对俄能源制裁的次级豁免权,允许欧盟企业继续经手部分俄罗斯油气转运;二是F-35战机零部件供应的稳定性保障。
这种跨领域捆绑交易,暴露了多边规则失效后的丛林法则。美国用汽车关税拿捏欧盟高端制造业命脉,欧盟则用能源通道和军工合作反制——毕竟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、法国航空巨头赛峰,同样卡着美国军工复合体的零部件咽喉。(本文由AI辅助生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