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陆权破局的“钢铁驼队”与暗流涌动地缘博弈
一、京津冀的“反常”选择:海运不香了?
2025年4月,北京房山区的中欧班列再次轰鸣启程,500多吨“京津冀制造”防水卷材、轮胎跨越西伯利亚,直抵莫斯科。这已是房山常态化开行的第四趟班列,京津冀外贸圈正以每月近亿元的货值,将“陆权战略”推向高潮。
但问题来了:京津冀临海,海运成本更低,为何要舍近求远走陆路?
答案藏在 “核弹级王炸” 的预判中。美国掌控全球16条关键水道,从马六甲到苏伊士,从巴拿马到曼德海峡,无一不是扼住中国外贸的咽喉。一旦中美摊牌,美国只需封锁航道,中国制造业将面临“断氧”危机——货出不去、资源进不来,产业链瞬间停摆。
中欧班列,正是中国 “以陆权破海权” 的杀手锏。截至2024年底,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0万列,货值4200亿美元,覆盖欧洲25国227城,形成全球最大陆路运输网。这背后是 “平时练兵,战时救命” 的逻辑:海运仍是主流(占中欧贸易90%以上),但陆路通道必须保持随时爆发的潜能。例如红海危机期间,中欧班列运量激增100%,替代25%海运份额,运费比绕行好望角低30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