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军大杀器遇上中国“电线杆”,差距不止一代!
一、迟来的追赶:R-77M的“破栅”之路
“但凡编号后缀带‘M’的,那就是魔改没跑了。”这句在俄制武器爱好者中广为流传的调侃,精准点中了R-77M的出身。作为R-77家族的深度改进型号,它的核心任务就是打破那道困扰俄制中距弹数十年的“栅栏”枷锁。
曾几何时,R-77引以为傲的栅栏式尾舵是其独特标签。这种设计在苏联时代被视为天才手笔:它赋予导弹超强机动性,在电子技术和发动机推力有限的冷战末期,成为60-80公里射程内致命的空中利刃。代价却是巨大的气动阻力。
这栅栏如同苏霍伊战机的“软猬甲”,既伤敌也累己。它无法自动收放,载机挂载飞行时就已化身“空中减速板”,更在发射后持续拖累导弹冲刺速度与射程。当苏-35以十枚R-77的“完全体”姿态出击,其笨重可想而知。
2019年印巴空战的硝烟,彻底暴露了R-77的力不从心。印军苏-30MKI在巴方F-16的AIM-120导弹面前被“压着打”,实战中R-77可怜的有效射程让印度痛定思痛,斥巨资引进以色列“德比-ER”,甚至将国产“阿斯特拉”顶上,无情地抛弃了这位昔日盟友。
R-77M的诞生,是俄罗斯空天军被逼到墙角的绝地反击。取消栅栏尾舵只是起点。俄方宣称其配备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和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(AESA),辅以数据链修正,最大射程飞跃至190公里。
俄罗斯塔斯社更是自豪地将R-77M与中美顶尖型号并列,称其为全球四款装备AESA导引头的空空导弹之一(另三款为日本AAM-4B、中国霹雳-15、美国AIM-260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