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场绞肉机:透视俄乌消耗战背后现代战争逻辑
二、技术革命:无人机与炮兵的“死亡二人转”
看官们或许疑惑:为何俄乌战场鲜见刺刀见红?因为这里的交火距离动辄5-20公里!自动榴弹发射器射手连目标影子都摸不着,全靠无人机校正坐标,引导152/155毫米榴弹炮“盲狙”。
战术逻辑颠覆:传统穿插包抄已成历史。如今只需用无人机划定10公里“死亡圈”,发现目标即召唤炮兵“点名”。一天炸掉一个班,一个月磨光一个营,三个月报销一个团——这不是科幻,而是卢甘斯克的日常。乌军亚速旅正是靠着这套“侦察-火力”闭环,硬生生把两个俄军摩步团打残。
装备对比彩蛋:俄军“旋风-S”火箭炮射程碾压乌军海马斯(120公里 vs 70公里),但后者凭借北约卫星支援,在机动性与反应速度上扳回一城。这种“你打你的,我打我的”的装备博弈,恰是当代混合战争的缩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