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乌战火惊云变:核战边缘攻防博弈与战略迷思
一、核阴云下的战场:毛熊的“最后底牌”
2025年春季的乌克兰战场,硝烟中弥漫着一股前所未有的焦灼。俄军近期在顿巴斯南线发动“闪电战”,短短72小时内推进290平方公里,乌军防线竟如纸糊般接连崩裂。然而,更令国际社会屏息的是——俄高层罕见释放“战术核武部署”信号,甚至扬言“先发制人打击北约军援节点”。笔者曾多次强调,毛熊的核威慑绝非虚张声势:当常规战争陷入泥潭时,战术核武便成了其“掀桌”的终极底牌。
但为何俄方此刻选择亮剑?深层逻辑在于北约军援的“质变”。2024年末,F-16战机与“风暴阴影”导弹批量入乌,乌军首次获得对俄本土纵深打击能力。克里姆林宫清楚,若放任乌军形成“空中绞杀网”,俄黑海舰队与克里米亚大桥将彻底暴露。核威慑的升温,实则是为常规部队争取喘息空间——用“同归于尽”的疯狂姿态,逼西方在军援尺度上踩刹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