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大通告:锂电池等相关出口管制,全球炸锅!
当东大商务部与海关总署的联合通告于全球市场投下战略级信号弹,一场围绕新能源产业链的无声战争已悄然拉开帷幕。2025年11月8日起,东大将对高性能锂电池及核心技术实施出口管制。这一纸公文,看似是贸易监管的常规调整,实则是东大在全球能源博弈中打出的两张王牌:技术优势与战略安全。西方媒体惊呼“供应链地震”,华尔街分析师连夜修订预测模型,而笔者却想对看官们说:这并非突发奇想,而是东大从“量的优势”转向“质的权威”的必然落子。
一、管制令背后的战略纵深:为何是锂电池?
东大此次管制的核心,聚焦于能量密度超过300Wh/kg的固态电池、硅基负极材料、高镍正极工艺以及电池管理系统(BMS)核心算法。这些技术不仅是电动车的“心脏”,更是储能电网、航空航天、军用装备的底层支撑。西方长期依赖东大电池产能,却鲜少意识到其技术依赖已深入骨髓。据国际能源署(IEA)数据,东大掌控全球70%的锂电池产能、85%的正极材料产能和90%的负极材料产能。但产能优势只是表象,真正的杀招是技术标准制定权。
例如,东大企业已申请全球62%的固态电池专利,其中涉及电解质原位固化、锂金属负极界面调控等关键技术,几乎形成专利壁垒。西方车企若想绕过东大技术自建供应链,至少需5年研发周期和千亿美元级投入——这还未算上东大在稀土永磁材料、电解液添加剂等上游材料的隐性控制。管制令的本质,是以技术壁垒重构全球能源分工体系,迫使对手在“自主创新”与“战略妥协”间做出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