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度解析!欧盟“双头蛇困境”与中国的战略清醒
讽刺的是,欧盟的反击看似强硬,实则充满妥协——原定4月1日启动的第一阶段反制措施(针对80亿欧元美国商品)被推迟至4月中旬。这种“以拖待变”的策略,暴露了冯德莱恩团队的致命弱点:既想维护“战略自主”的脸面,又对特朗普的极限施压心存幻想。
二、布鲁塞尔的“拖延术”:反制措施背后的政治算术
欧盟的反制方案堪称“精致的软弱”:分两阶段对260亿欧元美国商品加税,却将180亿欧元的“重拳”留到4月中旬。这看似是留出谈判窗口,实则是内部撕裂的遮羞布。
德国车企担忧反制引发美国报复,东欧国家惧怕农业受损,法国则强硬要求优先保护葡萄酒和奶酪。这种“27国27条心”的窘境,让欧盟的关税武器成了钝刀。更微妙的是,冯德莱恩将谈判重任交给谢夫乔维奇,而非亲自上阵,这本身就是向华盛顿传递“留有余地”的信号。
但特朗普政府早已看穿欧盟的底牌。美方在谈判中咬定“对等关税”原则,甚至要求欧盟单方面降低汽车进口关税至2.5%
。这种“既要你的市场,又要你的产业”的霸道逻辑,让谢夫乔维奇的“扩大美国LNG进口”提议显得苍白无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