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京递战书,非洲成棋盘:日本上演"蚕食"大戏
日本企业投资非洲需3个月审批,中企项目平均落地时间47天;
日本在非企业90%雇佣日籍高管,中企本地化率已达85%。
(击节赞叹)这便是非洲的"选择题"逻辑:当坦桑尼亚总统握着蒙内铁路的列车时刻表,当埃塞俄比亚农民用上大疆植保无人机,当南非矿工看着华为建设的5G基站——选择谁当合作伙伴,还需要犹豫吗?
(冷笑一声)东京政客总以为摆几台机器人、秀几项专利就能收买人心,却不知非洲要的是"带着泥土味的合作":要就业岗位,要技术转让,要市场准入。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,恰是中国企业的强项,却是日本财阀的死穴。
五、资源暗战:新能源时代的"钴铜博弈"
(剑指沙盘)这场博弈最深层的杀机,藏在刚果河的钴矿里,埋在赞比西河的铜砂中。全球75%的钴、20%的铜、50%的锰储量在非洲,而这些正是电动车、储能设备、芯片制造的命门所在。
(展卷疾书)中国早已布下天罗地网:洛阳钼业掌控刚果Tenke铜钴矿,华友钴业在津巴布韦建起非洲最大锂电项目,宁德时代联手Manono开发全球最大锂矿。反观日本,直到2023年才匆忙成立"关键矿产保障队",在非洲的矿产投资不及中企十分之一。
(掷杯为号)更绝的是中国"以投资换通道"的战略:修建本格拉铁路联通大西洋与印度洋,扩建吉布提港贯通红海航线,这些物流大动脉把非洲资源直送长三角、珠三角,让东京的"资源安全战略"成了无本之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