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定无法实现的幻梦,透视美制造业回流的迷思
首战:人力与机器的战略对冲
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近日宣称,将推动“数百万美国人拧螺丝造iPhone”,试图以“再工业化”重塑制造业霸权。这一乌托邦式的蓝图,看似雄心万丈,实则暴露出美国产业政策的深层矛盾:既想拥抱智能化革命,又幻想通过人海战术复刻低端产能。
苹果供应链的自动化率已超60%,富士康郑州工厂的机械臂阵列早已取代了密集流水线。卢特尼克口中的“螺丝钉大军”,恰似用燧发枪对抗隐形战机的荒诞战术。更讽刺的是,美国工人时薪高达中国同行的5倍,若真用百万劳动力堆砌iPhone组装线,每部手机的成本将飙升50%以上——这无异于让苹果自绝于全球市场。
所谓“高技能工人优势”,在波音737 MAX的铆钉事故面前更显苍白。当美国产业工人在质量控制环节屡屡失守,所谓的“效率神话”不过是政客口中的海市蜃楼。